22年夏天一个凌晨的酒吧,我在北京被拒绝。“你不了解我,你喜欢的只是你自己的幻想。”,她这么说了。我同意她的判断,虽然心有不甘。

后来自己也经常常说这话,主要是用来拒绝,有时也可以用来安慰自己或者别人。

以前不知道从哪儿看来的,说是每个人其实心里都住着一个守护天使。祂没有脸,所以总是借用别人的脸,当你孤独的时候就会出现,陪你聊天,接你的话,理解你,指引你。于是你以为你恋爱了,然后晕船,然后失望,然后回到你的守护天使那里,然后循环。

荣格也讲爱人的过程是寻找想象的投影。柏拉图则说是寻找被上帝劈开后自己缺失的另一半。

不管是哪种,爱似乎都成了一种幻象。

不过这道理似乎现在大家都懂了,爱无能也就成了一种常态。(因为在这时,爱是完全无用的,它既不真实,也无法提供任何现代社会无法提供的功利价值。)

也许,不是爱成了幻想,而是幻想成了爱。我似乎无法想象一种脱离了幻想的理性的爱(比如土拨鼠之日里男主的感情,在他有了无限的机会重来后,我就无法相信他是爱女主的了)。而一种完全是幻想的爱却是可以想象的(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破碎故事之心)虽然总是发育不完全的。

这样去想的话,你越是理性,爱也就离你越远。可如果完全停留在幻想中,那要么阻止一切的发生(暗恋),要么结束一切的发生(殉情)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爱也就在这种幻想与理性的张力中挣扎,展开,成型。